顶点小说网 > 穿进男频搞基建 > 第61章 第六十一章
翻页 夜间

第61章 第六十一章

小说:穿进男频搞基建作者:封玖字数:0更新时间 : 2021-04-14 11:29:15
庆军打败叛军后,  沧州百姓自然是高兴激动的。

        可兴奋之余,难免生出担忧。

        叛军烧杀抢掠,这些庆军会不会也和他们一样?

        兵痞子他们见得多了,  不管是以前沧州的驻军,  还是沧王府的府兵,  都是一副傲慢不可一世的模样。

        连本地的兵都这样,  这些来自庆州的兵,  会不会更过分?

        老百姓们忐忑地等待命运的降临。

        苗海是沧州一名小小的船工,常年在船上做活,  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

        一个月前,冬天到了,他们的船不再出海,  他回到家里,  打算过一个舒适安稳的冬天。

        万万没想到,叛军打来了。

        他们一个个红着眼睛,拿着棍棒,闯进家里翻箱倒柜,把能抢走的东西全都抢走。

        苗海根本不敢拦,  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叛军毁了他的家。

        他本以为自己已经够惨了,  没想到还有更惨的。

        听说邻居家的女儿还被叛军掳去糟蹋了。

        看到怀中才六岁的女儿,  他不由一阵后怕。

        还听说有些人家的婆娘也被叛军玷污了。

        他看向身边膀大腰圆的妻子,一时竟庆幸他家婆娘生得富态,没叫那群叛军瞧上。

        叛军当着全城的面杀了沧州府衙官吏,又逼迫百姓为他们宰鸡烹食,  在城内大肆举行庆功宴,  一个月下来,  将他们的粮食消耗得七七八八。

        苗海都不知道这些天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

        直到庆军攻城。

        当天夜里,  他们被外面震天的喊杀声惊醒,隔着门窗,外头冲天的火光都能瞧得清清楚楚。

        这是怎么了?怎么又打起来了?

        苗海将妻子和女儿搂在怀里,根本不敢闭眼。

        战斗声持续了几个时辰,到了月上中天,城中终于安静下来。

        苗海心脏狂跳。

        都结束了?来打叛军的是谁?这次是谁赢了?

        门外时不时传来脚步声,还有或低或高的传令声。

        “快!伤患都抬回营!”

        “这儿还有一个!”

        “把他给我绑住!”

        “军爷饶命啊,我没杀过人,我是被逼的,军爷饶命啊!”

        “……”

        苗海仔细辨认,隐约听出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好像是有一伙军队把反贼给打败了!

        苗海握着妻子的手,激动地流下眼泪:“咱们不用受那些杂碎欺负了!”

        妻子发着抖,泣道:“可是咱家也没余粮了,以后可咋过啊!”

        他们可没指望官府放粮。

        官都没了,谁来放粮?

        跟他们同样忐忑的还有很多人,他们都睁着眼等到天明。

        经过一夜清理,沧州城稍微恢复了一些秩序。

        叛军中一些恶首就地处决,其余叛军死的死,降的降。

        庆军伤五十余人,亡两人。

        虽然死了两个战友让大家都很难过,但此战大捷,军中士气极为高涨。

        他们训练这么久,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

        “统领,咱们拿下了沧州城,现在该怎么办?”李树问霍延。

        霍延下令:“统计城中现存百姓人数。”

        “是!”

        苗海正壮着胆子想爬上院墙看看情况,忽然敲门声响起,差点吓得他从梯子上滚下来。

        他没应声。

        敲门声顿了一下,又响起来。

        “家里有没有人?我们是庆州军,奉命前来剿灭叛军,现在叛军都被镇压,大家不用担惊受怕了!”

        巷子里一人中气十足高声喊着,整条巷子的住户都听得清清楚楚。

        可没人敢出声。

        他们怕叛军,也怕官兵啊。

        “大家不要怕,我们就是来统计城里还剩多少人的,大家伙儿有没有吃的,要是没有吃的,到时候可以去城门口领口粮!”

        苗海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

        他是船工,见识多,以前还跟水师打过交道,胆子比寻常百姓要大一些。

        昨晚听了一夜,他觉得这些庆军应该不是坏人,便壮着胆子问:“真能领到吃的?”

        外头庆军道:“真的!大家不要怕,那些反贼都被咱们抓起来了!”

        看着满脸期待的妻子和女儿,苗海咽了咽唾沫,道:“小人家里三口人。”

        “行,记下了!”

        有他带头,其余住户也纷纷隔着门叫喊起来。

        等记录完,巷中军爷离开,再无一点动静,苗海忍不住偷偷爬上墙去看。

        城内一片狼藉。

        忽然,一列队伍映入眼帘。

        他们身着玄衣,迈着整齐的步伐,从街道上凛然踏过。

        自带一股昂扬正气。

        苗海对这支军队的印象更好了。

        他们没有强闯民居,没有凶神恶煞,他们只是在门外询问,还说可以去城门口领去口粮……

        等等!

        苗海连忙下了梯子,对妻子和女儿说:“你们好好待在家里,谁来都不要开门,记住了!”

        妻子问:“你要去哪里?”

        “刚才军爷不是说城门有发粮的吗?我去瞧瞧。”

        妻子担忧道:“你真要出去?”

        苗海安慰她:“我刚才看了,街上没有反贼了,都是一些军爷,不碍事的。”

        说着拿出一个布袋子,开门走了出去。

        巷子里只有他一个人,其他住户还是不敢出门。

        他小心翼翼来到巷子口,左右看看,一时愣住了。

        军爷说城门发粮,没说是哪个城门啊!

        就在这时,一个小少年路过巷口,他身上穿着庆军的军服。

        是庆军,还是个孩子,应该不会太凶吧?

        苗海连忙开口:“敢问军爷……”

        杨继安转身:“你叫我?”

        “军爷,敢问哪个城门分发口粮啊?”苗海弓着腰问。

        杨继安笑道:“在北门,那边都在排队了,你可得早点去,要不然不知道排到什么时候。”

        “谢谢军爷!”

        见他这般和善,苗海的心一下子就定下来了。

        他急步往北门赶,路上还碰到熟人,熟人已经领到了口粮,正满脸欣喜。

        “阿海!你这也太慢了!”那人摇头叹息。

        苗海哪顾得上跟他寒暄,直奔北门而去。

        他到时,北门已经排起了长队。

        苗海缀在队伍后头,煎熬着等待时间过去。

        等排到他的时候,负责发粮的士兵给他发了一小袋麦子。

        苗海感激涕零,连忙说道:“多谢军爷!”

        发粮的士兵笑着说:“不用谢,这些粮食都是沧州的,给你们发不是天经地义嘛。”

        苗海哪里见过这样讲道理的军爷?心中盈满感动。

        却听军爷又道:“不过你们沧州的粮食已经剩得不多了,也不知道朝廷什么时候会派发救济粮。”

        苗海心中叹息,朝廷连派兵都拖了这么久,救济粮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发下来!

        他捧着麦子正要往回走,却见庆州士兵们抬着一具具尸体,将那些尸体全都整齐摆放在城外。

        那些尸体血迹斑斑,形容惨烈。

        有的已经发烂发臭了,要不是不是现在是冬天,或许早就生满了蝇虫。

        苗海不由问:“军爷,这是在做什么?”

        “这些都是被反贼虐杀的老百姓。我们把他们的遗体集中放在城外,方便幸存的百姓认领。有人认领的就带回家去,没有人认领的就集体掩埋。”

        苗海听罢,心头不由发酸,差点落下泪来。

        这些庆军都是好人啊!

        不仅给他们活着的人分发粮食,还为死去的人料理后事。

        他拎着粮食,摇头叹息地往家赶。

        北门分发的粮食是从沧州府衙粮仓里运出来的。

        叛军抢了老百姓的钱粮,也抢了粮仓。

        六千余人,在沧州城里铺张浪费将近一个月,府衙的粮仓也没剩多少了。

        所以幸存的居民每人只能领到一点点口粮。

        继续下去肯定不行。

        庆军等得起,沧州百姓等不起。

        叛军入城后,几乎将城中洗劫一空,他们从百姓那里抢来钱粮,大肆喝酒吃肉,又对良家女子行不轨之事,简直是丧心病狂!

        他们自诩替天行道,可实际做的事,同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没什么两样。

        如今城中多处变成废墟,百姓无家可归,无粮可食,凡此种种,亟待解决。

        眼下城池刚刚收复,捷报尚未传至京城,等朝廷回复还不知要等到何时。

        霍延索性送信回庆州,将沧州情况详细言明。

        楼喻立刻拟定了一个战后重建草案,写到回信里,在末尾签上名。

        正要装入信封,他突发奇想,从书架暗格里取出一个木匣。

        匣子里装的是一方精致小巧的玉印。

        这是霍延之前送他的生辰礼。

        楼喻在印底蘸上红泥,啪一下盖在信尾。

        信被快马加鞭送入霍延手中。

        战后重建计划内容不少,楼喻写了好几页。

        霍延本来还面容严肃地记下计划内容,等翻到最后一页,见到末尾的印章,眼中蓦然流露出几分笑意。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他自然希望那个人,一辈子幸福安宁。

        “统领,”李树掀帘而入,满脸喜色道,“殿下是不是来信了?信上怎么说?”

        霍延将前几页信递给他,却留下最后一张。

        “怎么不全部给我?”李树一脸纳闷。

        “你先照着前面去做。”霍延肃容叮嘱。

        他将最后一页纸折好,小心塞入衣襟里。

        楼喻写的计划还是比较详细的。

        战后重建,无非有几个方面。

        一是物资供给;二是人员安置;三是恢复生产;四是基础建设。

        物资供给方面,楼喻已经安排人手准备,不日就会送去沧州。

        至于剩下三个,得等朝廷回复后才能继续做。

        有庆州的物资援助,沧州幸存的百姓得以熬了好些天。

        年都过了,朝廷却迟迟未派出新知府,更别提救济粮了。

        在新任知府来之前,楼喻本来是不打算大动干戈的。

        可眼下这情况,又不能弃沧州百姓于不顾。

        朝廷等得了,沧州百姓等不了。

        楼喻左思右想,终于决定不再等下去。

        他携带大批物资以及匠人,领周满等一千府兵,从庆州赶往沧州。

        庆州界内没有大股流匪,沧州叛军被俘,自然也不会出现流匪,这一路上都很顺畅。

        庆军依旧在城外驻扎,只有小部分留守城内。

        楼喻到时,霍延正带人在城内清理残局。

        叛军烧杀抢掠,不少民居都被烧毁,独留一些断壁残垣,根本无法住人。

        就算日后重建,也得先收拾清理出来。

        这段时日,庆军的所作所为,沧州百姓都看在眼里,刻在心里。

        他们入城后没有进行任何抢夺,他们从叛军手里解救了被欺压的老百姓,他们默默无闻地清理城池。

        因为这些,沧州百姓大多自发听从庆军指挥,同他们一起重建家园。

        说是重建,但如今沧州城内百姓十不存五,城外乡野遭受抢掠更加严重,不少百姓都逃离家园,说不定再也不回来了。

        能逃走的大多是青壮年,留下来的多是老弱病残。

        没有足够的劳动力,重建怎么开展?

        总不能所有事都由庆军来做吧?

        他们天天也很忙的。

        城门被撞破,要换新的;房子被烧毁,要建新的;府衙被破坏,也得重新修缮。

        凡此种种,都需要许多原料和工匠。

        好在楼喻这次带来不少物资和匠人,可以提供短期援助。

        霍延快马赶到营帐,掀帘而入,就见到楼喻伏案写字。

        一阵寒风见势钻入。

        楼喻抬起头,眉眼皆生笑意:“你这仗打得也太快了,快来坐。”

        “殿下怎么来了?”霍延在他对面坐下。

        楼喻道:“我总得亲自来看看沧州城什么样子。阿蔚怎么样了?”

        “前几日沧王、沧王妃下葬后,他就一直待在府中。”

        霍延言简意赅,他对其余人并不没有太过在意。

        “等会儿我去见见他。”

        楼喻单手支颐,望着霍延,“朝廷下令沧州事务暂由‘韩昀’代理,在新任知府来之前,咱们还是可以做点事儿的。”

        “嗯,府衙相关书册我都整理好了。”霍延道。

        楼喻由衷感叹,霍延总是能提前猜出他的意图,并默默执行。

        他确实需要翻阅沧州府的一些文书及案册,了解沧州府各行各业的情形,才能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重建措施。

        “那就先去府衙。”楼喻兴冲冲起身。

        霍延问:“倘若到时候新任知府要与‘韩昀’交接事务,该如何?”

        “不如何。”

        楼喻已经考虑过了。

        朝廷之所以迟迟不能定下知府人选,可见有很多人不愿过来,愿意过来的又没有背景资历。

        如此,最终的结果无非有三。

        一是,朝廷故技重施,既然韩昀能够总管两州军务,那么郭濂也可以总掌两州政务。

        二是,朝廷最终决定派遣新任知府,但这个知府原本无权无势,只是个小人物。

        三是,有权有势又有胆量的人,主动请缨来当沧州知府。

        一和二对楼喻来说是有利的,在这两种假设下,他都可以顺利掌控沧州。

        三就有些棘手了。

        虽然真正的韩昀没死,但楼喻也不指望他能配合自己演戏。

        韩昀不出面,新任知府怎么可能看不出端倪?

        只要一封奏疏,楼喻所作所为就会暴露得彻底。

        但楼喻已经暗暗做了决定。

        “只要对方配合我重建沧州,我便与他井水不犯河水,要是不顾百姓生死,只顾着参我一本,那就……”

        余下的话楼喻没有继续说,霍延却听明白了。

        他不觉得有什么。

        要成大事,总是需要流血牺牲的,不管流的是己方的血还是对手的血。

        两人一同前往府衙。

        府衙大部分官吏都被残忍杀害,只有小部分正巧因外出办事,反而躲过一劫。

        在庆军的指挥下,小吏们仔细清理府衙各处。

        内堂是知府及一众官员的办公室。

        叛军洗劫后,这里书架桌椅倒了一地,有不少书册被撕毁烧毁,满室狼藉。

        眼下已大致恢复原样,只是有些被损毁的书册已经很难还原了。

        楼喻快速翻阅案册,稍稍了解了沧州的基本情况。

        沧州基本都是平原,地势平坦,有河流经过,是以耕地众多,农业相对比庆州要发达。

        沧州同样靠海,但和庆州的区别是,沧州没建盐场,而是在海岸修筑了海运港口,是以沧州的造船业和海运业非常发达。

        有了对外港口,沧州的经济便富庶起来。

        楼喻几乎瞬间想到了沧州的用处。

        庆州而今生产出不少工业产品,若是想对外贸易,现在这世道,陆路运输不仅效率低还危险,走水路比较好。

        沧州有大船,有海港,他若能掌控沧州,便可将庆州的工业品运到南方换取稻米等粮食。

        南方偏远,稻米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而且尚无战乱,百姓应该有不少余粮。

        起义军大多在北方流窜,暂时也不会想着往南方去。

        他越想越觉得这条商路有戏!

        更何况,沧州耕地众多,土壤肥沃,他可以将沧州发展成一个粮食生产基地,为庆州的工业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后盾。

        他眉梢带喜,将这条思路分享给霍延,然后问:“你觉得如何?”

        霍延见他高兴,便也高兴起来。

        “殿下欲向南方运销哪些工业品?”

        楼喻道:“玻璃器皿和纸都可以。”

        主要是玻璃日常用品和玻璃工艺品。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摸索,工匠们已经掌握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玻璃品制作工艺。

        他们可以吹出不少精致美观的玻璃器具。

        可以想象,若是桌案上陈列一套晶莹剔透的玻璃茶具,引得客人大为赞叹,主人家定会面上有光。

        除了茶具,玻璃还能运用到生活各个方面。

        他就不信老百姓不动心。

        “殿下想做什么都可以。”

        霍延神色柔和,眸光温软,冲淡了前几日战场残留的锋锐之气,整个人俊美得不可思议。

        年已过完,他都十七了。

        初见时霍延才十四岁,彼时他家破人亡,受尽折磨,浑身长满了刺,对谁都冷若冰霜。

        想到这,楼喻情不自禁笑了起来。

        霍延问:“笑什么?”

        楼喻调侃:“我说什么你都听?”

        “不是。”

        楼喻故作惊讶:“你敢不听我的?”

        霍延无奈摇首:“端看殿下说的是什么。”

        像之前在京城以身犯险这种事,是断然不能听的。

        他态度过于正经,楼喻觉得逗着没意思,便放过他,起身道:

        “随我一起去沧王府吧。”

        他算是沧王的侄子辈,去拜祭一下也是应该的。

        还有楼蔚,毕竟有点交情,不能不闻不问。

        两人骑马行至沧王府。

        曾经华丽豪奢的沧王府,如今已变得荒凉破败。

        沧王府的仆从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已经不剩多少了。

        叛军首领这些时日将沧王府当成自己的“王宫”,肆意挥霍破坏,搞得沧王府庭院内外一片狼藉。

        楼蔚坐在书房看书,面容沉静无波。

        阿大跑进来,神色微喜道:“殿下,喻世子来了!”

        “阿喻来了!”楼蔚眼睛顿亮,“他真的来了?!”

        “真的!”

        阿大也不知道为何高兴,大概是这些天庆军的所作所为,让他下意识将楼喻看成了主心骨。

        他从小在沧州长大,沧州是他的故乡,眼见沧州变得生灵涂炭,他怎么可能不难过?

        可是朝廷不及时派人救援,到现在新任知府的人选都没确定,难道就任由沧州自生自灭吗?

        要不是庆军,他们沧州百姓依旧活在人间炼狱里。

        喻世子是带给他们希望的人。

        “快!随我去正门迎接!”

        楼蔚穿着一身素衣,急步往门口赶去。

        身为沧州世子,他当然也为沧州感到痛心。

        可他没有阿喻的卓绝心智,没有阿喻的逸群之才,他只能眼睁睁看着百姓受苦受难,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他是真心佩服楼喻,也真心希望楼喻能够帮他渡过难关。

        刚至正门,便见楼喻和霍延并肩而立。

        二人皆龙章凤姿,惊才风逸。

        楼蔚心中羡慕拜服,连忙迎上去:“阿喻,霍统领。”

        “蔚兄,节哀顺变。”楼喻面容肃穆道。

        楼蔚牵他袖子:“阿喻,谢谢你来看我。”

        “我去看看叔叔和婶婶。”

        拜祭过后,楼蔚请他们来到书房。

        喝了一盏茶后,楼蔚突然起身,朝楼喻深深一拜,言辞恳切:“阿喻,愚兄有个不情之请。”

        遭遇罹难,失去双亲后,楼蔚过得痛苦不堪。

        他这些时日清减了不少,双颊凹陷,身形清瘦,又穿着一身素衣,倒是凸显出楼家人的俊俏相貌来。

        一双眼黑白分明,纯澈见底。

        楼喻心中暗叹,伸手将他扶起,“你我同根同源,不必这般客气。”

        楼蔚眼眶微红,语调哽咽:“阿喻,我觉得我不配当这个沧州世子。”

        他如此蠢笨,什么都做不了。

        楼喻正色道:“你现在是世子,不久后就是沧王,不必妄自菲薄。”

        “可是……”

        “没什么可是!”

        楼喻皱眉打断他,“到现在你还要在这自怨自艾?不会的可以学,遇到困难也别想着退缩,你是沧州的王,难道不想让沧州百姓过上好日子?”

        他关切教导的话,直击楼蔚心扉。

        楼蔚眼泪竟哗然滚落。

        “呜呜呜,我会学的!阿喻,我会认真学的!”

        阿大侍立一旁,见状不由低首抹泪。

        殿下终于哭出来了。

        这些天,殿下一直强忍悲痛,他是真怕殿下会憋出病来。

        现在喻世子来了,殿下有了依靠,终于不再憋着了。

        楼蔚狠狠哭了一场,两只眼睛肿成桃子,在楼喻温柔又强硬的宽慰下沉沉睡去。

        等楼蔚睡着,楼喻踏出卧房。

        阿大忽然来到他面前,双膝跪到地上,硬生生给楼喻磕了三个响头。

        楼喻淡淡道:“你向我行如此大礼,是有求于我?”

        “不,”阿大抬起头,诚恳道,“是感谢喻世子慷慨相助。”

        楼喻轻叹一声:“这些话蔚兄说说还可以,你就算了。起来吧。”

        “喻世子,不论如何,您都是沧州的恩人,我拜您是应该的。”

        阿大不因他的话改变态度。

        他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喻世子这么卖力帮沧州,不惜耗费兵力和物资,当然不可能仅仅是因为善心。

        “你想说什么?”楼喻问。

        阿大满目诚挚:“喻世子,殿下的心思很简单,他没什么争权夺利的想法,经过这一遭,他只想做他身为世子应该做的,他只想守护沧州。”

        “说这些没用,如今沧州不是他做主,朝廷会派人接任知府一职,即便是我也插不了手。”

        眼下形势未明,楼喻根本无法答应他什么。

        即便他能答应,但又凭什么?

        他不是慈善家,他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但也仅此而已。

        阿大却道:“喻世子智计无双,何惧那位新知府?”

        在他看来,连郭濂这种扎根庆州多年的老狐狸都干不过楼喻,沧州将来的新知府毫无根基,又如何能压制住楼喻?

        楼喻却没他那么乐观。

        朝廷磨蹭了半个月后,楼喻的暗部终于打探到消息。

        新任沧州知府已经定下了。

        是范太傅之孙——范玉笙。

        按理说,范玉笙年纪轻,又没什么资历,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外派当知府的。

        但对朝廷官员来说,离奇荒诞的事他们早已见怪不怪了。

        糊涂事糊涂办,反正这事儿就这么定下了。

        收到这个消息,楼喻是有那么一点惊喜的,毕竟算半个熟人,熟人好办事。

        不过范玉笙此人,单看外表是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然实际内心如何,楼喻尚未摸透。

        这样的人来沧州,既是考验,也是机遇。

        但楼喻猜测,如果没有范家在背后操作,吏部是不可能冒着得罪范家的风险把范玉笙送来沧州的。

        所以,范玉笙此行必有目的。

        正乾三十一年春,范玉笙携帝令从京城出发,踏上前途未卜的道路。

        本来礼部应该派官员去沧州主持世子袭爵一事,但这节骨眼上没人愿意去,遂将这件事委托给了范玉笙。

        反正只是宣个旨意,搞个仪式,没什么值得特意走一趟的。

        范玉笙好脾气地接了这个活计。

        他比方临要聪明得多,没像他那般在外漂泊数月,弄得狼狈不堪。

        从京城到沧州,历时八天。

        这么长时间,已经足够楼喻他们修好沧州城门了。

        范玉笙到的那日,碧空无云。

        他骑在马上,望着崭新的沧州府城门,俊朗眉目熠熠生辉。

        城内由庆军驻守,负责守城的是何大舟。

        他身着戎装,行至范玉笙马前,很有礼貌地拱手道:“范大人。”

        范玉笙不认得他,下马问道:“敢问这位将军尊姓大名?”

        “何大舟。”

        范玉笙拱手行礼:“在下范玉笙,何将军,幸会。”

        何大舟公事公办:“还请范大人出示印信。”

        范玉笙自然遵从。

        核实完印信,何大舟伸手:“范大人请。”

        范玉笙抬首看向城内。

        眼前的城门应该是刚换过的,崭新的光泽耀眼夺目。

        本以为来时会看到一座残破荒凉的城池,没想到竟是这般整洁干净。

        一行人入了城。

        何大舟欲引范玉笙入府衙,未料范玉笙却道:“何将军,范某身携谕旨,必须要先拜访沧王府。”

        何大舟一愣,毫不犹豫:“范大人请。”

        一行人又转道前往沧王府。

        早有信使报至沧王府。

        楼喻这些时日一直住在沧王府,楼蔚现在很粘他,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

        自打那日哭出来后,楼蔚渐渐走出伤痛的阴霾,开始变得坚强。

        他在书房认真读书,楼喻则在一旁吃着零食看话本。

        信使来得突然,两人都愣了一下。

        楼喻率先回神:“蔚兄,范知府来访,你不去迎接?”

        “好,我去迎一下,阿喻,你在书房等我。”

        楼蔚整整衣服和头发,携阿大一同前去正门。

        他这些时日养好了气色,但消掉的肉没长回来,而今身形单薄,面颊瘦削,一双眼睛格外地大。

        他提步踏出门槛,范玉笙恰好行至府前。

        二人目光对上。

        范玉笙眸色微惊,曾经的小胖子竟变化这般大,看来亲人的离世对他打击甚深。

        “下官见过世子殿下。”他实实在在地躬身一拜。

        楼蔚回礼:“范大人有请。”

        范玉笙心中暗叹,倒是比京城时要稳重些了。

        二人刚入府,范玉笙便道:“世子殿下,圣上有旨。”

        什么旨意大家心知肚明。

        楼蔚跪地。

        谕旨长篇大论,废话连篇,核心思想只有一个:你爹死了,这个沧王你来当吧,要好好干啊!

        楼蔚平静接过谕旨,叩首谢恩。

        至于袭爵仪式什么的,范玉笙懒得搞,楼蔚也不愿搞。

        就这样吧。

        反正到底搞没搞,谁知道呢。

        “范大人一路风尘,不如在王府小歇片刻?”

        楼蔚本只是客套一句。

        谁料范玉笙颔首应道:“那就多谢王爷款待了。”

        二人相携踏入正堂,立刻有仆从奉茶摆盘。

        范玉笙悠闲地喝了一口茶,楼蔚则神思不属。

        尽管他强行忍耐,范玉笙还是瞧出他坐立不安。

        他笑了笑,问:“不知韩昀将军可在城中?”

        楼蔚已经知道庆州的一些事,听这话便道:“韩将军有要事回了庆州。”

        “哦?不知他何时回来?”

        楼蔚向来不会说谎,本就心虚,虽然努力地睁大眼睛,可一些小动作还是没能逃过范玉笙的眼。

        “我也不知道。”

        他之前就得楼喻吩咐,一旦范玉笙问及韩昀,他只说“不知道”就行。

        范玉笙眉眼生笑:“韩将军这段时间为沧州付出良多,想必王爷也有所见闻。我想找个机会感激他,可是不知道他有什么习惯或是忌讳。”

        楼蔚垂眸不吭声,就算他见过韩将军,也不一定就能知道韩将军的习惯,要是范玉笙问他韩昀有什么习惯,就说“不知道”!

        “王爷,您能否告诉范某,韩将军是何模样?”

        楼蔚脱口而出:“我不知道!”

        “……”

        室内一片沉寂。

        范玉笙差点没笑出来。

        楼蔚后知后觉,连忙找补:“韩将军虽处理沧州事宜,可我确实没见过他。”

        “可我刚才在路上问了百姓,他们说韩将军曾拜访过王府,还是您亲自接见的。”

        “怎么可能!”楼蔚瞪大眼睛。

        范玉笙笑容一收,陡然沉声道:“王爷,您到底有没有见过韩昀?”

        楼蔚梗着脖子:“没有!”

        “行,既然您不知道,我就叫人去问问城中百姓,他们不可能没见过。”范玉笙作势起身。

        “等等!”楼蔚连忙叫住他。

        他揪着衣角,心乱如麻。

        阿喻不是向来智谋过人吗?怎么这次连这么大的漏洞都没想到?

        该怎么办呢!

        不如将范玉笙绑起来吧!

        情急之下,楼蔚恶向胆边生。

        范玉笙看他眼神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不由啼笑皆非。

        他暗叹一声,不打算继续逗弄楼蔚。

        “王爷,喻世子可是在您府上,不知能否替下官引荐?”

        楼蔚:“……”

        就在这时,冯二笔出现在正堂外。

        “范大人,殿下有请。”

        范玉笙一笑,负手踏出正堂,随冯二笔往书房而去。

        楼蔚一头雾水地跟过去。

        这情形他是真的看不懂了。

        所以阿喻到底是真想瞒着范玉笙还是另有打算啊?

        待范玉笙进了书房,他偷偷问冯二笔:“阿喻不是让我骗范玉笙的吗?”

        冯二笔轻咳一声,抬头望天:“这个,我也不清楚。”

        书房内燃着熏香。

        范玉笙甫一进入,便与楼喻目光对上。

        旁边还有霍二郎。

        范玉笙笑着拱手:“下官见过世子殿下,见过……霍统领。”

        在京城时,他就不信收复沧州的是韩昀。

        韩昀若真有这能耐,还能被藏到现在?

        有这番攻城略地之能的,除了霍家二郎还会有谁?

        那么韩昀去哪了?

        必定是被掌控在庆王世子手上。

        如此便知,所谓的收缴兵权,根本就是一个假象。

        庆王世子瞒天过海,依旧牢牢掌控着庆州的一切。

        楼喻神色温和平静:“范大人,坐。”

        范玉笙从善如流,笑道:“一年多不见,殿下风采更甚往昔。”

        “彼此彼此。”楼喻敷衍回了一句。

        范玉笙无奈:“不知殿下可还记得当日茶楼之约?”

        楼喻颔首:“我若不记得,你以为你能顺利到达沧州?”

        若非范玉笙当日茶楼告知“风波亭孤冢”一事,楼喻恐怕会选择在路上干掉他。

        当日木桃,今日琼瑶。

        范玉笙笑道:“殿下明知下官能看出端倪,为何还让沧王敷衍我?”

        “倒也不是非常确定。”楼喻无情反驳。

        范玉笙一噎。

        他拱拱手,“下官入城后,见城中景象,由衷佩服殿下。”

        短短时间内,经过两次战乱的沧州城,已然恢复井然有序的生活。

        实非常人所能。

        楼喻不再废话:“你这次上任,没有带来朝廷赈灾粮草?”

        兵灾也是灾。

        范玉笙轻叹:“殿下何必明知故问?朝廷如何,您不都看在眼里吗?”

        “行,那我就不说虚的了。”楼喻道,“先前救援的粮食和物资都是庆州垫付的,现在你是沧州知府,我来找你要,不过分吧?”

        范玉笙:“……”

        他刚上任,到哪弄那么多粮食和物资还给庆州?

        先别提还了,估计秋收前都得指望庆州接济一下。

        他道:“下官正要同殿下商议。”

        楼喻懒洋洋问:“商议什么?”

        “倘若殿下同意支援沧州,下官愿和殿下一同治理沧州。”

        这就是范玉笙的魄力。

        一同治理,不就是给楼喻管理沧州的权力吗?

        这种权力一旦给出去,就有可能再也收不回来。

        范玉笙不像是能让自己吃亏的人。

        那么,他所求为何呢?

        楼喻直截了当:“你想要什么?”

        “殿下一心为民,下官也想见贤思齐。”范玉笙满脸真诚。

        他清楚,楼喻完全可以先不管沧州,但他还是选择动用军队和物资守护沧州百姓。

        难道楼喻没想过会有暴露的风险吗?

        当然想过。

        可他宁愿冒着这样的风险,也要第一时间重建沧州。

        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范玉笙感佩于心。

        浑浊的世道,乍然出现这样一颗灿然明珠,怎能不叫人惊喜赞叹?

        范玉笙纵览时局,本无心入仕,却因楼喻而生几分希冀。

        他想看看,眼前这位惊才风逸的庆王世子,到底能够做到哪一步?

        正好沧州知府这个机会送到他眼前。

        范玉笙动用范家关系,让自己成功入选。

        楼喻虽不信,却只是笑道:“范大人有心了。”

        “而今府衙官吏不足,不知殿下有无良策?”

        楼喻:“……”

        范玉笙倒也是个奇人,竟直接聊起了政务。

        看来是真的要让他插手沧州事务了。

        楼喻反问:“范大人有何见教?”

        “见教不敢,”范玉笙谦虚道,“殿下既然能将庆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肯定也不会让沧州失望。”

        楼喻失笑,好一顶高帽!

        他道:“可以招募有识之士。”

        其实除了知府,其余官员也是需要朝廷调派的,但如今朝政紊乱,谁还管沧州这一块小地方?

        能派个知府来就不错了。

        所以范玉笙现在是个光杆司令,只能招募一些能人给他打打下手。

        当然,只有工资,没有官职。

        范玉笙顺势问:“不知方临可在庆州?”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q9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q9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