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无解情花毒 > 第八十章文化

第八十章文化

小说:无解情花毒作者:午夜秦淮字数:3186更新时间 : 2021-05-13 22:10:39
  刘玉海自己知道,这算是带着公司去鬼门关走了一圈。尽管生产经营稳定下来了,可是,那点微薄的利润,也只是够还贷款利息,维持正常生产,根本也就没有多余的钱去扩大再生产。

  有人说,在市场不好的时候,维持就是最好的状态。但是,刘玉海不这么想,只要不是夕阳产业,市场形势不好的时候进行扩建,那么在形势好转时正好可以投产产生效益。在市场形势好时,别人都在扩建,你也去扩建,必然导致在投产时遭遇形势不好。

  刘玉海更知道,只要自己努力,市场就会一直是旺季,只要自己稍有松懈,市场就永远是淡季。

  做企业,要适应市场,更重要的是,要有引领市场的本领。刘玉海实现了自己从琢磨人到琢磨产品的转变,他不再盯着厂里的制度和产品的市场去看问题。

  他开始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主动和需求厂家联系,去试制和创造更符合下游厂家需求的产品。他申请加入iso9001质量管控体系,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培训验收。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企业管理文化,坚持开晨会、喊口号,以致有人说进了保险公司。但是刘玉海心里清楚,企业文化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质量和创新,不过是文化在产品上的具体体现。

  围绕文化建设,他开始了一系列制度设计,首先是企业的核心理念--做有生命的产品,建百年铸业。其次,围绕凝聚力,实施了师傅带徒弟、优秀班组流动红旗制度、产品创新和能耗下降奖励制度。此外,他还开展了建厂周年纪念活动,开展大型文娱活动,组织职工成立文艺队、篮球队,开办了每月一期的厂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

  这在当时的民企是不多见的,绝对是开先河之举。

  当然了,他的这些举动也引来了非议,很多同行都说他作秀。厂里的一些老工人也颇有抵触情绪,本来下了班能早点回家,还能去地里干活儿,这下可好,下班后还要请专业老师培训半个小时专业课程,要不就是读半个小时书。

  可渐渐的,厂里工人的精气神首先好起来了,他们干工作觉得有劲了,同时觉得工作不仅只是为了挣钱,还能学到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厂子的氛围和同事。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他是无形的,可他又是真是存在的。他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可他却无时不刻不在左右着你的思想和行为。

  这样的管理,对企业来说没有淡季。刘氏铸业渐渐在圈内有了名气。东风、上汽、一汽的多个配套厂家都主动前来寻求合作,试制新产品。

  创新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动力,产品多元化、优质化的思路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刘氏铸业有限公司门口再现车水马龙,在价格比别人高的前提下,回款还比别人快,靠的秘诀就两个:质量和创新。

  创新的核心是什么?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在二十一世纪初的几年里,国家对钢铁产业的调控,特别是供过于求的市场,让很多小铸造企业纷纷倒闭。就是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刘氏铸业却逆势而上,连年扩产,成为当地企业一颗耀眼的明珠。

  在机加工以后,刘玉海想进一步扩展产能。恰好,国家淘汰落后钢铁产能,林漳县钢铁厂新上了年产一百万吨钢的生产线。刘玉海就考虑配套上一条钢铁加工生产线。

  于是,刘玉海就开始咨询专家,考察市场,先后拜访了钢铁协会、包钢设计研究院等科研单位,了解到无缝钢管市场紧俏,需求逐年扩大,就萌发了上油井管的想法。

  他请包钢设计研究院给他做了规划设计,准备新上一家无缝钢管生产线。就在此时,林漳县围绕林漳钢铁厂周围,成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企业入驻开发区,同时,对开发区的水电路进行了高标准规划、设计和建设。

  享受开发区优惠政策,他不用再通过村委会租地建厂房了。开发区将通过合法手续,直接把土地使用证办到他公司的名下,当然了,他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但是费用很少。因为当时正是招商引资最火的时候,各地提的口号都是零低价,有的地方政府甚至都提供标准厂房。

  刘玉海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建一个高标准的油井管生产基地。

  他选了一片地,占地470亩,当然了,他是找了一个有名的风水先生看过的。在开发区转了几圈后,风水先生一指,就这片了,必保你后半生财源滚滚,生意做到全球。

  尽管刘玉海不是很信风水,但是只要你稍微那么信点,就能左右你的思想。

  刘玉海就定下了这片地。然后,就写了项目申请书,去发改委备案,当然了,经过几年的发展,历经几次机构改革,原来的计经委早就改成了发改委,我们敬爱的刘一歌(刘玉海的儿子)的妈妈,李华芳同志就在发改委工作,并且,前年就成了主要业务科室的科长。

  项目计划书报到开发区以后,开发区的领导一看是投资5个亿的项目,非常重视,成立了项目指挥部,负责刘氏管业项目的协调筹建工作。

  经核查,刘玉海准备要占的这片地,有南北三趟高压线,东西一趟高压线和一趟低压线,还有移动联动有线电视等的线路需要拆迁。

  有一个国营农场,农场承包给了个人,承包人种了70多亩果树,目前还在承包期内。

  涉及一排50多间的门面房,有2000多平米,是路边修大卡车的店铺。

  涉及养殖户42户,养猪户36户,养肉鸡的4户,养蛋鸡的2户。当然了,都是那些规模较小的夫妻养殖场,问题是,现在这些都需要拆迁。

  涉及深井两眼,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村集体,浅水井6眼,是几个农户家中的。

  项目区内还有156个坟头需要迁移,还有一片林业苗圃地,据说是林业用地。还有一个国营渔场,尽管早就停产多年,但是还有人家的鱼池和办公室。

  这些都是需要拆迁或者迁移的。

  当时开发区的优惠政策是,政府以租代征拿到手,告诉群众是租地几十年,和每一个农户签订补偿协议。然后,拆迁进场,随后,办理征地手续后通过合法手段出让给企业。

  当然了,拆迁费用和租地费用都由政府承担,但是,需要由企业先行垫付,最后,可以在办理土地出让手续后,抵顶需要缴纳的土地出让金。

  项目被开发区申报为省市重点项目,几乎每周都有人来督导工程进度。

  当然了,拆迁还没开始,进度当然只能是停留在前期阶段,比如,已完成项目总体设计,正在办理土地手续前期工作等。

  尽管公司只需要承担每亩3万元的土地综合费用,但是,开始所有的拆迁迁移费用都是需要企业垫付的。

  开发区和村民签的是租地协议,每年每亩补1500元,一直补到土地调整为止。但是,其实在第二年,政府通过征用挂牌出让等手续,已经将土地使用权办到了企业名下。但是,政府还要一直按照协议补偿农民。

  当时正是盛夏,土地上正长着秋作物,青苗补偿每亩1000元,这个是由企业垫付然后走镇政府财政账户通过村委会发给村民的。

  就在征地的前一年,还发生过一件这样的事情。

  在阳历五月份,小麦即将成熟的季节,县政府在开发区规划了一条道路,由县纪高官负责,要求年底建成通车。

  该公路沿线各乡镇负责拆迁补偿,纪高官开过动员会后,涉及的两个乡镇立即行动,动用铲车和钩机就把麦田平整了。政府都是包赔了青苗补偿费的。

  不知哪个好事者,将即将收割的麦田被推到后的景象发给省晚报的记者。结果记者来现场采访后,在报纸上公开进行了报道,并且隔空质问当地政府,为什么不能等二十几天收割以后再修路。言之凿凿的指责地方政府浪费农民的血汗钱,无论发放青苗补偿费与否,推倒即将收割的麦子就不对。

  这是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想到人家报社记者说的对。

  可是,有过基层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由于现在都是个体承包经营,麦子不会统一收割,你等他割完麦子,玉米早就种上了,只要你征地,你就还得对玉米进行青苗补偿。

  如果到时候时机选的不对,被推到的玉米可能同样再上一次报纸。

  所以,做实际工作和报纸上的那些报道有时候并不是一回事,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报道,其实都一样。

  当然了,报道出来后,县政府先是给涉及的乡镇开了个会,统一了思想,开始了补救措施。

  在一夜之间,统统把推到的麦子清除,然后钟上玉米,同时,向上级承认了错误,并让两个镇里的副镇长背了个党纪处分。

  几天过后,在别的麦子收割的时候,那条曾经准备修的路上,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玉米苗。

  在那年秋后,那条路还是开工建设了,青苗补偿费一分都没少补偿,只不过,道路修成比原计划晚了几个月。

  这就是政府之间的内耗,都是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不过,有时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