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笑读朱元璋 > 第147章 朱元璋的不幸

第147章 朱元璋的不幸

小说:笑读朱元璋作者:枫叶寒霜字数:4210更新时间 : 2020-10-08 19:05:01
  在处理掉蓝玉案以后,心满意成的朱元璋似乎知足了。
他的目的已经达到。
他的任务已经完成。
他的人生似乎已经可以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了。
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另外一个冲突突然出现。
让他措手不及。
而这个矛盾的出现,即便是杀人如麻的朱元璋也处理不及。
这个问题来自他的儿子。
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标去世。
又三年。
洪武二十八年(1395),被封在陕西的皇次子,秦王朱樉突然去世。
再三年。
洪武三十一年(1398),被封在山西的皇三子,晋王朱㭎也意外离世。
九年的时间,原本驻守在北方的几个儿子,每隔三年死一个。
在北方地区,起到战略制衡和牵制作用的诸王,最后就只剩下一个皇四子。
燕王,朱棣。
这是朱元璋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的。
从我个人认知来看,朱元璋对北方的安定最为看中。
因为北方有一支可怕的强敌在虎视眈眈。
它便是远在沙漠的草原势力。
虽然北元的最主要几股力量都被一一铲除,但是从战略威胁来讲,蒙古的残余势力永远也不可能彻底清除。
那群成天不吃粮只啃肉要力有力有人有人还四处找茬的家伙们,永远都是明朝最大的威胁。
也是考虑到这个问题,朱元璋才将自己的几个最大的儿子分别分封在北方。
这样做一是可以镇守边关,阻止强敌入侵。
二是可以形成相互牵制,保证中央的政治稳定。
单纯的讲,朱元璋这么做并没有错。
他这样安排也很适合。
但是问题同样出在这里。
如果一直按照朱元璋的设想进行发展,中间不发生任何变化的话,他的目的是可以达到的。
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中间会不会出现意外。
即便连朱元璋自己也不会想到,自己最大的几个儿子竟然都会在壮年时期,相继去世。
这是朱元璋没有预料到的。
而随着几个儿子相继离世,北方这个全国性的战略要地就会在瞬间发生兵力倾斜。
出现兵力一家独大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太子的最早离世,让朱元璋原本设定好的天平瞬间发生偏移。
这是朱元璋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我们不妨假设自己是朱元璋,站在他的角度来想想这个问题。
他原先的设定是,老大朱标封为太子,坐镇南京,也就是中央,指挥全国军事行动和行政命令。
而其他的皇子,也就是朱标的弟弟们,他们分别手握兵马,互相牵制,互相提防,同样互相利用,共同保证国家的政治稳定。
假如国家哪个地方出现叛乱或者有一伙不开眼的毛贼试图造反,做为大哥的朱标就可以派遣最近的一支兵马前去平叛。
而他自己只需要坐镇中央,收取最后的政治利益就好了。
这是一副很理想的战略布局图。
但是如果这些儿子们都死了,尤其是最重要的太子朱标挂了以后,那形式就不一样了。
首先,朱元璋把太子的位置交给了朱标的儿子,也就是众多皇子的侄子。
这就出现了问题。
凭什么让我们这些当叔叔的来听你这个当侄子的人来指挥呢。
你要兵没兵,要钱没钱,我们为什么要听你的呢?
凭什么!
这些朱元璋的儿子根本不会服气。
对于这一点,朱元璋应该没有考虑到。
我个人觉得,朱元璋的这个做法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
甚至有点愚蠢。
朱元璋他无论如何不应该把皇位传给他的孙子。
因为这个孙子首先没有军权做后盾,其次他没有政治影响力,最后他没有行政威慑力。
但凡坐上皇位的人,以上三个要点缺一不可。
说白了,这个人必须手里有兵,有兵有枪腰杆子就硬。
其次这个人要够狠,不仅对敌人而且对自己,敌人如果造反自己有出手和他硬碰硬的勇气和胆量。
最后,这个人得能压得住阵仗。
面对群臣不能怯场,面对外交你不能变怂。
你得能压得住他们,不论文官还是武臣,你得这些人都怕你。
你说什么他们都能够有效执行,你的政令能够完美实施。
这样你的皇位才能坐稳。
我一直认为管理官员们是一门最大的学问,从朱元璋的人员架构和矛盾处理来看,我不认为朱元璋在这一方面做的很好。
相反,我认为他做的很差。
在朱元璋时期,对官员们的管理很简单。
在人员管理上,他只奉行一个字。
杀!
你听话我就留着你。
你如果不听话,那我就干掉你。
这种做法被明朝人称之为循吏,也就是规规矩矩办事的人。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出不了清官。
因为清官往往都需要和老板对着干。
顺着老板意思干的人,不可能出清官(和珅就是例子)。
至于说拉拢人心和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政治环境,做为绝对老大的朱元璋并没有深刻思考过。
在他的思维概念里,但凡不听话的糊弄自己的做样子给自己看的或者让自己不满意的任何人,他都选择一种方式来处理。
杀!
杀掉他们。
杀完一批,再找另外一批。
随后觉得不满意了,再杀。
以此类推。
循环往复。
这就是朱元璋的官吏宗旨。
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某些公司的人员管理方式。
在整个公司里面,老板说什么就是什么。
老板说向左,所有人必须向左。
即便是左边是悬崖或者是南墙,所有人也必须给我一股脑的往下跳。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不可能所有事情老板选的都是对的,如果某件事本来就是错的,还带着所有员工一块撞南墙,那就不是服从,而是傻了。
所以我说,在朱元璋时期,他的管理方法有很大问题。
只是在朱元璋的强权下,没有人敢站出来指出其中的问题。
但是只要朱元璋一死,那这个问题必然会瞬间凸显出来。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的皇孙朱允炆有没有和朱元璋同样压阵的能力。
很显然,要什么没什么的朱允炆没有。
他不仅没有压阵的能力,而且他不会统兵。
在军事上,一直被当成乖宝宝估计和他的兄弟们都没打过几次架的朱允炆,根本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
而且还有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做为皇孙的朱允炆是一个比他老爹更加仁柔的人。
一个仁柔的人来管理整个国家,很难有好的表现。
我一直认为,做为一个君主,仁柔只能是表象,内心必须刚硬,甚至冷血无情。
有杀伐天下的勇气,不死不休的霸气。
但是杀气又不能时刻表现在外表,需要适当的收敛。
可以用一个现在的经典名词概括。
笑面虎。
君主们一般的表现都是和和气气,双方之间什么都可以商量着来,但是这只是表面的。真正要牵涉到利益,君主们必须做到刚毅果断,甚至不惜展现出冷酷的一面。
有这种表现的人,才有做为君主的资本。
这一点,唐太宗李世民做的做好。
但是事实是,史书中记载的朱允炆不存在这种才能。
他和李世民比起来差的太远了,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他是一个仁柔的人。
一个纯粹仁柔的人。
一个比他老爹还要仁柔,却没有他老爹那种威望的人。
这种人,从本质上来讲,就根本不适合当太子。
他只适合当一个乖宝宝。
一个生长在朱元璋羽翼之下,永远被人呵护被人关爱的乖宝宝。
这种人,绝不适合当君主。
尤其是当一个国家政治尚未绝对稳定的政治霸主。
更不适合。
所以我说,朱元璋走的这步棋,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事情尚未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朱允炆最后的结局。
我个人觉得,其实诸位皇子意外去世的时候,当时还牢牢掌控国家政权的朱元璋就应该下达一个命令。
要么消除诸位皇子的兵权(削藩)!
要么废立朱允炆的太子之位,选其他人继承。
但是事实却是,朱元璋都没有这么做。
反而做了更加糊涂的事。
在蓝玉案爆发,所有功臣宿将基本被铲除至尽以后,已经无将可用的朱元璋任命他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燕王朱棣为征讨大将军。
率部北伐。
征讨当时在北方再次组建起来的北元兵马。
乃儿不花。
这也就是明初著名的第七次北伐。
这场战役朱棣可以说是真正的主角,开始了他马上的征程。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初三,因为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多次骚扰明边境,已经早已经打烦打厌的朱元璋下达命令。
任命晋王朱棡(这时候他还没死)、燕王朱棣为征讨大将军,分兵两路北征元朝残部。
朱棡由西路出发,出山西直通蒙古。
朱棣由东路出发,出北京,经长城古北口,进入蒙古。
这是朱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率兵打仗。
对于朱棣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骨子里躁动不安的基因促使他想要建立一番不俗的做为,以前在所有功臣将士都健在的时候没有机会,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些前辈们在沙场中一展威武雄姿,而自己只能在背后静静的看着,而没有任何展现的机会。
在他的思想概念里,他以为这一生就会这样过去。
他绝不可能在军事上有任何做为。
有他老爹在,他这么多优秀的将领在,自己永远也没有一展雄姿的机会。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在他无数次梦境中挥军征战的场面竟然会有一天梦想成真。
这一年,是洪武二十三年。
这一天,他的三十岁生日。
这是他老爹送给他最好的生日礼物。
此时,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一军统帅。
在意气风发中,他并没有得意忘形。
他知道这是表现自己的最好时刻。
做为群臣看。
更是做给老爹看。
如果这一次玩砸了,那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进入蒙古以后,朱棣并没有直接四处寻找敌人开展。
他采用了类似蓝玉的做法。
先刺探敌情。
他派出一部分侦察兵寻找敌人的踪迹。
当他发现乃儿不花在迤都(今蒙古苏赫巴托尔省之达里甘戛附近)屯扎的时候,他决定采取突袭的战术对敌人展开强攻。
这时候下起了大雪。
朱棣虽然和蓝玉尿不到一壶,但是对蓝玉的军事技能却似乎进行了系统性学习。
他深切领会到了蓝玉的突击战做法。
他趁着大雪,向乃儿不花发动了远程突袭。
但是不同的是,朱棣并没有学习蓝玉那种近乎屠杀的极端做法。
他将乃儿不花思思的围困在营地以后,出乎意料的并没有开始强攻。
而是选择了一种相对温和的做法。
和谈。
朱棣把一个人喊了出来。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观童。
此人曾经和乃儿不花认识,而且是还是他的部下。
朱棣希望以这种不流血不牺牲,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做法才解决这场争端。
而乃儿不花也似乎知道自己的处境。
自己已经被朱棣牢牢的困死了在军营中,犹如被逮进牢笼里面的耗子,动弹不得。
如果不投降的话,那只有死路一条。
但是,他不想死。
他还有年轻貌美的老婆要伺候。
他还有儿子和女儿一大顿的家人需要照顾,他还没有做好这么早就去见大汗的准备。
但是他觉得朱棣这第一次让自己投降,自己就投降多少没面子。
于是他就选择拖延。
争取面子上的主动。
朱棣也似乎看到了乃儿不花的处境。
他也没有着急。
鉴于蓝玉和纳哈出的历史教训,聪明而识时务的朱棣并没有选择以吃饭的方式来拉拢双方的关系。
他只是在和乃儿不花打太极。
而在几轮太极过后,觉得面子上已经足够,对方的谈判诚意足够心意的情况下,乃儿不花决定率部投降。
与此同时,乃儿不花麾下的数万人马和数十万头牲畜一同被朱棣俘获。
而做为西路军总指挥的朱棡压根就没有碰到北元的人马,一向喜欢玩乐,在征战途中既然没有忘记带着他的老婆妃子和玩具的朱棡到蒙古游玩了一圈以后,率部回到他的封地。
而在回归以后,这位完全的纨绔子弟,就在玩乐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随着东西两路军的相继回归。
朱元璋时期,第七次北伐,以胜利告终。
这场战役,朱棣向众人展示了他的智谋和极高的军事才能。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所有人宣告了一个道理。
我朱棣,不弱于任何人。
在这场战役中,他是真正的胜利者。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